导师在某次组会上说,我手头的多个任务并不是互相孤立的,有的任务两两之间存在联系 ,比如arduino和Bpod两者配合实现动物行为的触发和记录,学懂了一方,会对另一方起到促进作用。自此以后,我变得有意识地关注事物之间的联系。我时常会在攻克某个小障碍之后豁然开朗,我不仅明白了事物背后的原理,而且看待其他问题时有了新的视角和思路。

说实话,我本身存在很强的定式思维,比如我拿到一个任务,如果周围人都说这个任务很难,而我恰巧在这方面也不是很自信,那我很可能就先入为主地认为自己无法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,在执行过程中就可能变得畏手畏脚。或者,我会从触发思绪的一个事件点(有可能只是一句话、一个通知、一张图片等)发散思考,悲观地认为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一辈子都会是这样。这种思考方式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出现了,我小时候一直是短头发,我很羡慕别的女孩子头发长长的,扎起来又精神又好看,但我头发一长就会被妈妈带去理发店,我常常躺在床上想,结婚时短发穿婚纱会不会不好看?我会不会一辈子都是短头发呢?但事实是,我从初三就开始留长发了,在我自己有意愿且有能力自己扎头发以后,妈妈并没有阻拦过我留长发。回看过去,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事物发展的动态性,有时只有站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上才能看见变化本身

这几天复习时,把老师讲课的视频回放又看了一遍。其实我上课时有认真听老师讲课,但有的老师讲课时间长,有的老师讲课语速快,有的内容我比较生疏,总之第一遍听下来,我几乎捕获不到老师讲课的框架和重点。渐渐地,这些课程回放在我眼中变成一个个凶狠的怪兽,我在临近期末考试时才不得不选择重新听课。神奇的是,第二次听课时,我发现这些课程之间很多内容是互通的,几乎每个老师都会介绍动作电位、突触以及膜片钳技术,有三位老师都讲到了长时程增强,有两位老师都讲到了量子释放,谷氨酸和GABA受体也是在各个老师口中常出现的词,一个一个回放看下来,似乎曾经在我眼里困难重重的神经生物学知识,变得条理清晰起来。各个老师的讲解互相补充和联系,知识点逐渐串联成了知识面。

我所说的动态思维 ,也可以说是成长型思维、主观能动性,或者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,在我看来都是一个意思,就是要认识到我们所处的世界的在发展的,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而不是孤立的或一成不变的。我们总觉得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、有预见性的,但这往往很有迷惑性,我们往往容易忽视事物之间的联系,也很难用静止的思维去评判动态发展的事物。事物在变化,随着对事物的熟悉程度或思考深度增加,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同样会发生变化。所以不要害怕困难,主动权掌握在我们手里,我们可以用积极的行动改变认知,进而影响任务的走向。